點燃激情 奉獻一生 ——記全國道德模范、“中國好人”范海濤 (上)發(fā)表時間:2019-06-09 19:23 傳承家風的種子 把牧野大地照亮 為百姓謀福 給群眾帶來最多的實惠 近30年堅守 心和鄉(xiāng)土一樣質樸 平凡生命的閃光 留得滿地余香…… 言傳身教樹家風 1964年7月21日,范海濤出生在輝縣市一個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家庭。此時,他的父親范清榮擔任南李莊大隊書記兼梁村公社武裝部部長,父輩的經歷和教誨鑄就了他簡單樸素卻又至純至剛的政治信仰:“黨為人民謀福利,所以我愛這個黨;我愛這個黨,所以我要為群眾謀福利?!?/p> 在范海濤的童年記憶中,父親作為村干部,每天早出晚歸,一身土一腳泥,忙得不可開交,根本顧不上這個家。那時,村里家家生活都很困難。但無論生活再苦再難,父親都從來不允許因為自己是村干部而沾集體一點兒光。父親的清正廉潔在幼年的范海濤心靈上烙下深深的印跡。 范海濤小時候是村里出名的聽話孩子,充滿正義感而又知書達理,雖然是村里的孩子王,卻很少與小伙伴打架。但有一次,他和鄰居的孩子鬧別扭,那個孩子瞪著眼對范海濤說:“你家有啥成色?你爸干著村支書,自家連個房都沒有,還給我能啥!”那個孩子的一句話把范海濤噎住了,他扭頭一溜煙跑回家,生氣地對父親說:“你當村支書,連個房都蓋不上,讓我在人前站都站不住?!?/p> 父親看著眼前小大人一樣的范海濤,把他拉到懷里,摸著他的頭問:“海濤,誰給你說的當村支書就一定得有自己的房?誰給你說的當村支書就得比別人住得更好?咱當?shù)氖枪伯a黨的干部。給共產黨當干部,不能想著沾光,一絲一毫這樣的念頭都不能有?!?/p> 不能沾光!從那一天起,范海濤幼小的心靈里就深深地烙下了這4個字。不能沾光!范清榮在村支書的任上,一直在用自己的模范行動,做給年幼的范海濤看。臟活、累活、掙工分少的活,范清榮總是讓自己家的人往前面站;分東西,不管是分一把菜葉,還是玉米、紅薯,范清榮都是盡著別人家先挑,最后才拿自己那一份。 警界英豪屢建功 在范家,不管是自家哪個孩子在外面與別的孩子鬧氣,只要讓范清榮知道了,準是教訓自家的孩子,有時甚至還動了手。他們只知道嚴是愛、松是害,也就是這些簡單的說教讓孩子懂得了做人的道理。至今,范家還延續(xù)著為老人洗腳的老傳統(tǒng),每天晚上家里年齡最小的要為老人洗腳。每當兒孫看到老人家那雙不同尋常的腳板,范清榮“走正道,辦實事”那洪鐘般的聲音就會在耳邊響起。這也是家風的一代代相傳。 1992年,全省公安系統(tǒng)統(tǒng)一招警考試,范海濤以優(yōu)異的成績通過考試,成為一名正式民警。1996年,單位領導為讓他在困難中磨煉,把他調入剛剛組建且面臨重重困難的輝縣市巡警大隊擔任大隊長。范海濤調任當日就搬到輝縣市巡警大隊住下,決心要把這支隊伍建成維護一方平安的先鋒隊。 一分真情,一分回報。在范海濤的帶領下,輝縣市巡警大隊全體人員為群眾辦實事、辦好事蔚然成風。其間,僅他個人,就為群眾辦好事、辦實事400余件,救助受傷群眾60余人,收到感謝信17封、錦旗和牌匾13面(塊)。王申鎖、王中會等11名殘疾人是輝縣市巡警大隊常年堅持幫扶的對象,范海濤帶領隊員為他們修房、拉煤球、請醫(yī)送藥、收莊稼、種地,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。 范海濤的家離單位很近,家里有上班的妻子和上學的孩子,可他忙于工作,有時一個月也回不了一趟家。每當想起這些,他總是動情地說:“我欠愛人和孩子的太多了。但是我戰(zhàn)斗在維護社會治安的第一線,再苦再累,付出再多,也覺得值。”范海濤在公安戰(zhàn)線上奮戰(zhàn)了17個年頭。他憑著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,履行人民警察職責,帶領輝縣市巡警大隊奮發(fā)圖強,勵精圖治,使輝縣市巡警大隊由后進變?yōu)橄冗M,并一舉成為河南省巡警系統(tǒng)的學習典范。 薪火傳承勢如虹 范海濤善于自我敲打,這個習慣是從父母那里繼承下來的。后來有了自己的孩子,也不忘敲打。范海濤的兒子曾在輝縣市發(fā)改委工作。一次,范海濤向市領導匯報工作時,聽說市里有個基層鍛煉計劃時便當即提出,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派到最窮、最艱苦的地方。給錢給物,都不如給他能力。他都20多歲了,沒有這種社會擔當可不行。最后,兒子被組織派到了輝縣市最貧困的拍石頭鄉(xiāng)山區(qū)工作。 2002年,范海濤從父親范清榮手里接過孟電集團一把手的大旗。為了實現(xiàn)還給家鄉(xiāng)群眾碧水藍天的諾言,他炸掉價值10億多元的小火電廠;為了讓南李莊村的村民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,范海濤投資1.6億元,為全村351戶村民每戶免費建造一套270平方米至290平方米的新式別墅。他掌舵企業(yè)后,使孟電集團的固定資產從改制前的2.5億元增至現(xiàn)在的60億元,2015年以來累計上繳國家稅金10億元。他當選村支部書記后,使村民年收入由1000多元猛增至3萬多元,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500多萬元。 人生的意義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獻。范家父子在事業(yè)上完美地實現(xiàn)了接力棒的傳遞,孟電集團正沿著科學的大道又快又好地發(fā)展。這是一種道德的傳承、一種力量的傳承,更是一種信念的傳承、一種精神的傳承。 (新鄉(xiāng)日報社記者:孫保軍、劉天石) |